Sunday, April 20, 2025

莱卡数码M相机科普(原创)

 前两个月写了一篇莱卡胶片M机身的科普。今天写写数码M的科普。毕竟今时今日大家普遍用数码机比较多。莱卡的数码M型号纷繁复杂,这篇文章给大家一条主线,帮有兴趣的玩家理理思路。

莱卡M的数码革命从2006年的M8开始。M8采用了柯达的CCD传感器。这个传感器有几个特点。首先它是个1.33x的残幅,而并非全幅。只有10MP像素。但是它非常创新地在传感器前集成了微透镜阵列来解决一个莱卡旁轴相机特有的问题:暗角。旁轴相机由于机身小,法兰距很短,在传感器边角的像素光线入射角度大。胶片对这个问题不敏感,但是换到数码的CCD以后感应度明显受到高角度影响。这个发明利用微透镜把光线在每个感光单元前再聚焦一次从而把暗角问题解决。很clever。另外这个传感器有个缺陷:尽管设计中加入了红外滤镜,但是强度不够,导致拍出来的照片有红移的现象。所以当年莱卡每卖一台M8就免费送一个红外滤镜。现在很多玩家其实专门冲着这个红移的CCD感光器反而青睐M8,认为这是一种味道。机械上,数码的M8跟胶片M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舍弃了传统的布帘快门,而换成机械金属片快门。用过胶片M的人都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快门声音轻柔舒服,非常安静。金属快门就相对没那么安静了。当然,跟普通的单反相机比,数码M的快门声音还是算非常安静的大家闺秀来的。

M9 (2009-2012)。M9是莱卡第一台全幅的数码相机,当然也是第一台数码M。它的历史地位应该跟M3是同一个等级的。用的还是柯达的全幅CCD传感器(18MP)。同样有微透镜阵列。这次莱卡把红外滤镜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加了一个anti-alias过滤器。那个年代的传感器分辨率还没有镜头好,所以通过这个过滤器把镜头分辨率减弱来防止摩尔纹。M9的CCD是莱卡最后适用的CCD,以后就再也没有用了。玩家们普遍认为CCD的颜色和对比度跟胶片的感觉最像。所以有不少人对M9依然非常追捧,在市场上价格不低。但是M9的CCD有一个致命弱点,它最前面的那款保护玻璃会被腐蚀。莱卡刚开始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给用户提供免费换传感器的recall。这样的recall总共做了三次。第一次只是给你换了一个新的传感器,但是它最终还是会同样被腐蚀。第二次换一个同样的传感器但是不同的玻璃。这个新的玻璃解决了腐蚀的问题。第三次是换了新的传感器和新的玻璃。但是这个recall已经不再进行了。如果你在市场上买二手M9的话,务必要问有没有更换sensor,换得是哪款。

莱卡在M9这个世代里开始玩产品线多样化。从2011年到2015年,先后推出了M9-P,M9-M,M9-E 三个变种。我以前经常被这搞得一头雾水。现在在这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M9-P是M9的premium版,特点是把莱卡的红标签隐藏掉。同时M9这个logo也没了。全身黑色。非常低调奢华。用料上也比普通的M9更加给力。这是莱卡著名的“Less is more”的市场策略。以后我们会慢慢看到,莱卡每拿走一样东西,机器相反的变得更贵。这跟现代电子产品More is better的理念截然相反。这里主要原因是莱卡的客户群不是一般人,而都是有品味的玩家。这个P变种的低调正好对上这些品味玩家追求低调的口。M9-M里的M指的是monochrom, 单色,只能拍黑白片。对你没看错。莱卡把颜色拿走,造了一台只能拍黑白片的相机。你可能会想,这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才会买这样一台相机呢?然而M9-M确实highly sought-after的一台相机,到现在价格还是居高临下。技术上的原因是当莱卡把bayer filter拿掉来实现纯黑白功能的时候,实际上提高了这个传感器的感光度和分辨率。把性能提高了。但是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刚才我说的“Less is more"这个市场策略。莱卡的最核心的市场价值是它的传统和历史。世界上很多历史性的著名黑白照片用莱卡相机拍摄。莱卡市场部利用这个卖点,就顺势推出这台黑白only的数码相机,让大家觉得这才是摄影的真谛。不得不佩服莱卡的市场部的思维。最后M9-E本来定位是经济版,减少了一些features。但是由于颜色是罕有的灰色,最后反而价格抢得比普通的M9还有高。

Leica M (2012-2020)。M9之后,也许是莱卡的领导层出现了动荡,命名系统突然抛弃了7/8/9/10这个数字顺序,换了一个新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旗舰机是Leica M (Typ 240)。对你没读作,我也没写错。就是Typ没有e。咱们姑且叫它240先。240是第一台用CMOS传感器(24MP)的莱卡M。可以录放视频,还加入了LCD live view,GPS,USB port等现代功能。240的机身跟胶片机个M9比都相对肥大。它在中间也同样推出了P/M/E的变种。思路跟M9是一样的。最有意思的是后来大家对240的视频功能不是跟感冒,也不是很喜欢用LCD来live view。说这不是一台存粹的摄影器材。莱卡为了回应这个,推出了Typ 262,把live view和视频功能拿掉了。结果还是因为Less is more这个原理,262比240卖的更好,更贵。

Less is more这个哲学的高潮发生在莱卡的另一个变种, Leica M-D (Typ 262)上。这个机器连LCD都决定不给了。背后压根只给一个ISO的转盘。你拍完照以后都没法看照片,得传到电脑上以后才能看。这个ISO转盘嘛,好家伙,连个自动ISO的功能都不给,必须得手动选ISO。你会想,深井冰才会买这相机。结果这是莱卡迷里最被追捧的相机。被认为是数码“胶片”机,因为像胶片一样,不能马上看见。

值得一提的是莱卡这个产品结构,P/M/D的变种,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M10 (2017-2022)。估计是之前的Typ命名系统太脱离群众和历史渊源,在新一个世代,又回到了7/8/9/10这个系统。M10的相对M240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但是24MP的CMOS传感器有一些性能上的改进,低光性能更加好。机身设计体积减少了,基本跟胶片机差不多。其中M10-P的快门声音非常的轻盈。我自己有一台。特别得喜欢。每天光听快门的声音就能听到开心得睡着。后来出来传统的M/P/D变种意外,又新加了一个M10-R,R代表resolution, 采用了40MP高像素的传感器。

最后到M11 (2022-现在)。M11最大的技术更新是采用了索尼的背照明CMOS技术。这个技术主要优点是感光面积增大,信噪比大大提高,低光性能超强。在这基础上,分辨率还达到了60MP。可以说,在M11这个世代,莱卡数码M的技术终于跟现代最先进的相机接轨了。在产品变种上,M11一样采取M/P/D这个结构。




莱卡胶片M系列科普 (原创)


M3: 1954-1966。M系列的OG。由传奇的Heinrich Janke设计。技术上是第一台把取景器,对焦器和视差纠正(parallax correction)集成在一个框里的旁轴相机。其他革命性的创新包括bayonet mount可换镜头,过片和快门上发条集成到过片杆上。早起的M3每拍一张照要拨两次,被称为double stroke。尽管麻烦,但是很有意思。M3的取景框放大倍数是0.92x, 只自带50, 90和135mm的框线。如果想用35mm焦距,得另装一个配件。由于这个原因,M3主要适合人像摄影。

M2: 1957-1967。M2在M3之后出来。定位是M3的经济适用版。主要革新是把取景器放大倍数变成0.72x, 能看到更广的角度。同时框线有35, 50, 90mm。广角的焦距更适合人文纪实摄影。从此0.72x成为莱卡M的标配。从生产数目上M2和M3很接近,但是名气没有M3强。

M4: 1967-1975。M系列到了M4,外观设计基本定型了。以后几乎所有的M都是以M4作为模板。从技术上M4的主要改进是胶片rewind从很难用的转轴变成大家现在很熟悉的倾斜的转杆。取景框线现在是全套: 35/50/90/135 mm, 从纪实到人像通杀。这个年代日本的SLR开始泛滥市场, M4是Leizt对日本廉价冲击波的回答。

M5: 1971-1975。M5是台矛盾的相机。本身集成了很多新技术,包括首次在M系列里集成了光轴上的测光器(很多人以为M6是第一台集成电子元件的M, 其实是M5)。但是外观改动太大,导致严重偏离了M系列的设计语言。是最丑但又最具个性的一台M。由于这个原因,得罪了不少M粉。是典型的一个"步子大了扯着蛋"的例子。但是我觉得喜欢M5的人,是真玩家。

Leica CL: 1973-1976。不算主型号但是值得提。第一台由日本Minolta代工的德系相机,定位是廉价的M入门机。M粉不会承认它是M嫡系血统。但是它确实可以mount M镜头。焦距是40/50/90mm。

M4-2: 1976-1980。自从M5的商业上的失败,Leizt管理层又把proven的M4端出来从新改造了一下。就像iphone每过几年又把iphone 4的设计拿出来炒冷饭一样。此刻M开始在加拿大的Midland工厂制作。加拿大的工艺其实不错。机身和镜头几乎接近德国的水平。M4-2的技术革新在于引进了Flash sync, 可以接闪光灯和电动过片马达。对新闻记者这是福音。尽管新闻记者慢慢已经迁徙到效率更高的单反去了。M4-2从一定程度恢复了莱卡的声望。注意这个型号只出了收藏家最喜欢的黑色。

M4-P: 1980-1987。加拿大厂的另一出品。这次加入了28mm的框线。第一次把莱卡的大红点logo印在了机身上。很多人不爽把它拿胶布盖上。加拿大莱卡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

M6: 1984-1999。2022 复刻版再出。M6毫无争议地是现代M系列胶片机里的里程碑。是最受欢迎和用户识别度最高的M。应该可以算是M的颠峰之作。如果你想入莱卡胶片但是又懒得研究哪台,可以无脑先从M6开始。错不了。M6技术上的更新主要是引进了真正的thru-the-lens测光。M5的测光器装在一个转杆上,要用户旋进来, 多了一步操作。M6的测光原理是光打在快门帘上的白点反射到上面的一个测光器上。很有创意。可以做到随时测光的方便性。从外形设计上,M6几乎跟M4很像。这次Leizt管理层学乖了,不敢随便动working的东西。取景框集成了从28到135的所有焦距。取景框的放大倍数还是以0.72为主,但是offer 0.58x (广角)和 0.85x (长焦)等选项。买的时候要注意了别买错了。

M7: 2002-2019。非常低调又无人问津的M。但是确是唯一一台有电子快门优先自动曝光的M。Again, 这是莱卡面对电子化单反冲击的过时的回答。可以明确的说,莱卡M作为生产力相机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输掉了。单反早就有的自动曝光,自动对焦等功能,在M这个旁轴机身里实现不了。旁轴这个光学架构,很可惜,就跟机械表没法跟石英表比功能一样, 慢慢成为历史里的一章。跟瑞士机械表一样,莱卡M不再拼功能,开始重新定位为lifestyle奢侈品。

MP: 2003。数码年代来临,M系列也开始准备这场革命。Leizt的管理层说想设计一台last forever的胶片相机。这个愿望在胶片时代快要结束的时候提出似乎有点讽刺,但又有点悲壮的一厢情愿。设计上MP又回到了M2的设计语言, 回到了难用的rewind knob。用料非常大手笔,质感豪华,摒弃了自动曝光这些BS。

M-A: 莱卡最后一台胶片M。没有人知道A是什么意思。但是M-A是纯机械,连测光都没有了。回到摄影的最根本核心: 全手动。基本上是MP减去电子测光就等于M-A。MP和MA目前都仍然在production。

在2025年,如果想入手莱卡胶片M的你到底应该买哪台呢? 这是我的简单建议:
- 如果喜欢M的历史,建议M3 double stroke
- 如果不差钱,想买最好的,建议MP
- 如果像我一样差钱,又想感受M的精髓, 建议M4或者M6
- 如果想与众不同的,建议M5。

Saturday, February 1, 2025

游戏机厅的故事

从前在城市一角有个游戏机厅。顾客进去玩先那钱购买机币,一块钱一个币,然后拿机币塞进游戏机里玩。每一盘要花掉一个机币。从开业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的经营模式。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进来买了十个机币,结果后来有急事,十个机币没用完他就赶紧走了。走到门口他问了一下店主: "我剩下几个机币,下会儿来接着用可以吗?" 店主想了想, 反正他付了钱, 便说:"行"。 

看着小伙子远去的身影,店主突然脑子里亮了一个灯泡时刻: 原来机币还可以现在卖,未来再兑现。

几天以后,游戏机厅挂起了一个广告牌: "现在买币,随时来用。" 顾客们一看,咦?这个有意思。于是熟客们分分掏出钱包,一次十个二十个的买。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现在买,但是看着别人都买,怕不买会吃亏。

这种随时可以来用的机币卖了几个月以后,出现了两个问题: 1. 实体机币不够用了, 因为大家买太多。2. 店主发现账目上店里的现金多了很多,因为好多了买了未来的机币但是还没来玩。原则上这是店里未来的收入,但是店主突然有种富裕感。于是店主接着做出了两个创新的思维: 首先把实体的机币,变成虚拟的记号。每次我就给你一个代号,我账本里记着这个代号是多少个机币。另外一个创新是利用了刚刚诞生的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店主开始在网络上卖这个虚拟机币代号。通过这两个创新,现在店里的卖机币收入慢慢变成了店里的主要现金流, 比实际来打游戏的收入大很多。

同时在用户端这边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坊间谣传游戏机厅马上要独家地引进日本最新一代的街头霸王。很有可能机币要因此而涨价。于是有人在互联网上超卖起机币来。一开始机币的市场价还勉强能跟游戏机厅的使用价值挂钩。后来炒着炒着,有人发现光靠倒卖机币赚得钱更多。干脆都不去游戏机打游戏了,直接每天在网上倒卖机币。机币的市场价,慢慢跟放卫星一样变成天文数字,连店主自己都看着目瞪口呆。

机币再也不再是当年的机币了。它的价值已经脱离了使用价值,它的作用已经不再是游戏机厅里的流通工具。它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投资产品。网上有名人开始囤积机币。有一些思想灵活的网络商家开始接受机币作为购买工具。甚至有银行开始发行机币的衍生币,说一个代币可以换去多少个机币云云。政府也盯上了这个机币,在研究该怎么监管这个机币,毕竟现在没人买政府发行的货币,全在倒机币,政府在思考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店主在哪呢?为什么他不无限量地发行机币呢?一旦他这么做,机币的价格就会崩溃。还不如就让这个子弹自己飞,飞到哪是哪。而他自己呢,偷偷地把手里的机币卖了变成现金,把游戏机厅也转让出去,准备提前退休了。

可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店主在转让机厅的时候,不小心把记录虚拟机币代号的账本给弄丢了。这下完蛋了,大家手里拿着的就一个数码,完全没法知道对应多少个机币了。网上机币的市场价因此而暴跌,大家纷纷跳楼价脱手,几天以后机币价格趋零。

剧终。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人说货币是商品交换流通的媒体。可是从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流通交换实际上不需要媒体,只需要一个账本就够了。货币系统的本质,是一本被公众信任的账本。而货币本身就是这个账本上的一个代号而已。它永远只是跟被交换的货物的使用价值挂钩的。离开信任,没有货币。虚拟货币试图通过数学公式来解决信任的问题。问题是在法制社会里不缺信任。所以它的problem statement本质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相反,它被投机者hijacked了变成一个投机产品。会跟游戏机厅的机币一样的命运。

Sunday, December 1, 2024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时间线

 去年为了了解以巴战争的历史背景,花了时间理清了以巴冲突的一些事实数据和时间线,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一直没有发表。现在趁感恩节放假赶紧发一下。

历史长远的背景从奥托曼帝国开始。整个阿拉伯半岛包括现在的沙特王国,巴勒斯坦还有伊朗伊拉克等整个中东地区原来都归奥托曼帝国管辖。这个秩序一直维持了700多年,直到一战结束。所以当地的宗教文化主要以穆斯林伊斯兰教为主。

一战结束以后,英国打败了奥托曼帝国,从中接手了中东大部分的领土,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地区。与此同时,欧洲的犹太复国运动(Zionist movement)开始兴起,流氓海外的犹太人开始寻找庇护的地方。部分人开始移民到巴勒斯坦这边刚刚开辟的地区。这些移民的流动收到了英国政府的允许。

随着在中东地区的Zionists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各种冲突。从1944到1948年间,Zionist自组的武装组织在巴勒斯坦地区发起多次武装革命,诉求自治。1948年,英国决定放弃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把这地区归还给新生的联合国。联合国已知犹太立国势不可挡,建议了把巴勒斯坦地区划分成以色列(I)和阿拉伯(A)两个国家。这个划分历史上称为“1947年联合国建议” (图一)。但是这个地图一看以色列是不会同意的。首先这个建议版图里以色列被分成不联通的三块。面积最大的一块(南部)基本是沙漠。北部一块基本是高山。只有西部那块狭长沿海地区稍有价值。而阿拉伯两个部分是联通的。经过激烈的斗争和抗议,1949年在阿拉伯世界,联合国和以色列之间达成了历史上所谓的“1949 Armistice Green Line" (图二)。这个版图里以色列的地区连成了连贯的一条,而阿拉伯地区却被分成不通的两块 (西边的West Bank, 和东边的Gaza Strip),其实是对阿拉伯人为主的巴勒斯坦不太有利的分割。

值得提重点的是这个“1949 Armistice Green Line"是历史上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一个有法理依据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版图。

1967年,以色列单方面发动了“六日战争”, 从阿拉伯邻国里占领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戈兰高地(叙利亚),West Bank (约旦),Gaza Strip (埃及)和西奈半岛(埃及)。以上这些被非法侵占的领土,被联合国232法案定义为"Israel Occupied Territory" (图三)。

同年,阿拉伯国家在苏丹联合签署了"Khartoum Resolution", 定下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三不政策:不与以色列和平相处, 不与以色列谈判, 不承认以色列这个国家,直到巴勒斯坦的问题被解决,直到以色列回归1947年绿线版图。

1979年,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埃及同意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成为第一个违法Khartoum Resolution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同时放弃了对Gaza Strip的领土要求。

1980年,以色列正式宣布东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94年,约旦承认以色列,成为第二个这么做的阿拉伯国家,同时放弃对West Bank的领土要求。

1993年,以色列的拉宾总理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在美国的协调下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在协议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是两个互相独立和被承认的国家。巴勒斯坦同意接受1967年以色列的版图边界。West Bank最终会被归还给巴勒斯坦国。但是在这之前,West Bank被分成三个区(图四): 

Zone A: 完全由巴勒斯坦的政府和军方管辖;

Zone B: 由巴勒斯坦政府和以色列军方管辖;

Zone C: 完全由以色列政府和军方管辖。

从图四大家可以看见,这个协议把West Bank化成一块跟瑞士奶酪一样千肠百孔的土地,巴勒斯坦有份的领土是完全不联通的陆地岛屿,只有以色列占领的zone c是联通的土地。尽管按照这个奥斯陆协议,整个West Bank最终要归还给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多年来不停的往那里迁徙移民,只是公认违反了奥斯陆协议的规定。

1995年,奥斯陆协议签署者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右翼极端分子谋杀。1996年内塔尼亚胡当选总理。

2005年,以色列放弃了Gaza Strip. 巴勒斯坦人正式可以在那里居住。

2007年,巴勒斯坦极端组,织逊尼派的哈马斯大比数当选。哈马斯公开的宣言就是要把以色列毁灭,而不是共存。以色列不喜欢哈马斯激进的政治立场,决定联合埃及对Gaza Strip进行物资军事海陆空的全方位封锁。这包括封锁国际社会的所有人道救援物资和医疗资源。

2017年,美国总统Donald Trump承认东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把领事馆迁到那里。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这么做的国家。同年,内塔尼亚胡占领了West Bank更多zone A/B的领土。

2019年,Trump宣布1967年从叙利亚侵占回来的戈兰高地属于以色列。

202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为第三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条件是以色列不再亲自约旦河谷底的领土。不久之后,巴林也步入了承认以色列的后尘。同年,摩洛哥也同意承认以色列,条件是美国承认摩洛哥侵占的西撒哈拉领土。

沙特阿拉伯是唯一个没有公开承认以色列的,也是人口最大,军事科技最发达,影响力最大的阿拉伯国家。直到2024年,沙特的官方立场还是不承认以色列的。沙特的位置很尴尬:来自国内是阿拉伯国民对以色列的仇恨; 来自国外沙特四面树敌,急切需要绑定美国给她提供安全保护伞来对抗十月派的敌国伊朗。从经济上,沙特理解美国对中东的石油依赖度越来越低,对沙特的需求越来越低。所以沙特其实非常想通过承认以色列来巴结美国。在外交上,沙特的唯一一个对美国的制衡手段是俄罗斯和中国。通过提高油价,沙特间接提高俄罗斯的收入来维持她的战争机器; 通过过采购中国的武器装备,保证给中国的石油供给来间接削弱美国对中国的围剿战略。










Tuesday, June 7, 2022

2022 Mountains 2 Beach Marathon Training Summary

 I signed up for M2B on Dec 7th 2021, a month after the Golden Gate Half. First thing in my mind is to choose a training plan. I was a novice when it comes to marathon training so did a lot of research and reading between Pfitzinger (AM), Hansons, Daniels, Hal Hidgon marathon plans. I like Pfitzinger plan mostly because it is very popular on running forum like r/AdvancedRunning or letsrun.com. Also because I like its format. Daniel's plan on the other hand is very loose in that it only describes 2 quality workouts and leave the rest to you. 

Later I realized that AM is not really for beginners, even the 18 week/55 miles version. Never ran a full marathon before, I foolishly picked the 18 weeks/70 miles plan. The rationale was my base pre-Golden Gate is 50 mile per week (base is defined as your 3-month average weekly mileage). I figured I could start ramping up my volume (mostly easy miles) to 50-60ish starting mid-Nov. By the time the training plan starts in late January, I will have ~10 weeks of ave 55mpw, a good enough base to embark on a 70-peak-mile plan. Note, typically in any training plan, the mileage quoted refers to the peak mileage hit during the plan, not the average mileage. The pre-requisite for any plan is that the mileage for the first week of the plan should be at your base level, i.e. you should be able to finish the first week's training relatively comfortably. That's the why we need to first build the base specifically for the plan you chose. 

After picking the plan, I started scheduling the training, aka putting the daily training on calendar. I counted from the race day and back to determine when the training starts. For me, the M2B 5/29 means the 18 week plan starts on Jan 23rd. The next task is to determine my training paces. For the AM plan, there are primarily 5 paces: general aerobic (easy), long run and medium long run, recovery, lactate threshold, and VO2Max interval. GA/easy pace is about 15-25% slower than the marathon pace (MP), LR/ML 10-20% slower than MP; LT is about your half marathon pace (HMP); and interval at your 5k pace. Recovery usually should be based on feel not pace. Then how do I determine my MP? I used my last Half Marathon Race result (1:31 from Golden Gate), entered it to the VDOT calculator, and it spit out MP is about 7:15 min/mile. Keep in mind the training MP is not your goal MP. It just reflects your current level of fitness. We should train at the intensity determined by our current fitness, not our target fitness. So for a 7:15 MP, my easy run is around 9 min/mile, my LR/ML pace is around 8:30 min/mile, and my LT pace is my HMP pace 6:55. Through training the fitness level improves and we should re-assess your fitness level with races/time-trials, and the training paces evolve accordingly.

As mentioned earlier, the AM plan is pretty aggressive and I need to make some modifications to "dumb" it down to my level. For example, a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 plan is the medium long run (11-15 miles) in the mid-week, often time the day after an LT workout (the idea is to start the ML with pre-fatigued fast-twitch fibers). Some weeks there are two ML separated by a day. This is quite tough both logistically and physically. So I decided, as a novice, I will run those MLs mostly at easy pace. And my easy pace,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9 min recommendation, I will follow my heart rate. My easy heart rate is typically between 130-140 bpm. In fact as shown later, most of my easy runs are on the easier end of the zone, ~130-135 bpm. My recovery runs are done at very relaxed HR, which is below 125 in general but most often below 120 bpm. So for easy/ML/recovery runs, which make up bulk of the training mileage, my effort is about 120-130 bpm. This later on proves to be key for injury prevention. 

To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I did a second modification to the plan. Since I slow down the ML and easy runs quite a bit, to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I added intensity to the weekend long runs. Now this is risky and I have to admit I didn't quite know what I was doing. In AM's long runs, the pace is supposed to be 10-20% shy of your MP. You are supposed to start the long run at the slow end and finish at the fast end of the pace bracket. I started my long runs with easy/slow pace, and after 3-4 miles I move to a steady/moderate pace, which is around 7:30. At the last 6 miles, I threw in a tempo section at HMP. Later on I knew adding speed to the end of a long run could be risky and could cause injury. But have to say it effectively combines two workouts into one. So every week I get 3 workouts: an LT run, a long run and the tempo within the LR. You can see why I slow down all my easy and ML runs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the weekend's long. There are only two MP runs scheduled in the plan (15 w/12MP and 17 w/14MP). I added two more 20 w/14MP. Again this is just an example of how I modified the weekend long run to meet my intention. I also cut out the 22 mile long run and replace that with harder effort in it. I did not think 22-mile easy-moderate pace is as helpful as a 20 miler with workout mixed in it, although the former one is safer.

The third modification I made to the AM plan is I dropped most of the tune-up races. The plan called for 3-4 8k-15k tuned up race at about 2 months out from the race day. The idea is to sharpen your speed. But again out of the goal to minimize injury, I dropped most of them but added a tuned-up half-marathon race (Modesto Half) on 3/27, roughly about half way of the plan. The HM race proved to be a good step: it gives me an update on my fitness so that I can re-assess my MP and all my training paces; and it injected confidence to my training. I ran a 1:23 in that HM race (8-min PR from the last HM 4 months ago). 

The last modification I made to the plan is I replaced the last two interval sessions with LTs. The last two intervals, scheduled around 4 and 2 weeks out from the race, are 6x1200m and 3x1600m at 5k pace. When I ra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workout, 6x1000m@5KP, I felt very tired and even a bit injured after that. So I knew that was about my limit. Considering at this phase of the training, avoiding injury is the key so I promptly replaced them with 6-mile @LT and 3-mile @LT workouts. 

 Now let's talk about the data analytics (graphs). 

Figure 1 shows my MPW profile. The entire training averages 62 miles per week, with three weeks touched 70 mpw. Besides the tapering phase, the plan has three major cycles: endurance, endurance + Lactate threshold and race preparation. In each cycle, it features a gradual ramp of volume to a peak before a cut back/recovery week. My experience the cut back week really helps, especially after some tough peak sessions. 



Figure 2 and 3 show the histogram of running paces and distance. For paces, I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two zones: 7-9 mins/mile and 10-12 mins/mile. Those 7-9 min miles are mostly my L/ML/Easy runs whereas the 10-12 min miles are recovery miles. I avoided 9-10 mins because it is neither easy enough for recovery, nor fast enough for aerobic. When it comes to distance, bulk of my miles are in 4-10 miles. Those are my recovery and easy runs. Then second most type of run is the ML. I only ran 6 twenty milers and all of them have either 6 miles of LT in the end or 12-14 MP. 





The next three graphs are about my heart rate. I rely heavily on heart rate instead of pace to gauge training effort. From Figure 4 we can see the heart rat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ace, provided that the running condition,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elevation gain, is consistent. Figure 5 shows my intensity vs distance. As I mentioned earlier, for most of my EZ/RC/ML I ran mostly at low heart rate whereas in 16+ miles long runs I tend to run fast. From Figure 6 you can see the distribution of my training effort, and bulk of them are low heart rate running of <140 bpm.

Some words about my training progression. I started the training on Jan 23rd with a MP of 7:15 and HMP of 6:55. But actually not long after the training start, I kept searching for my lactate threshold based on heart rate, and at around 170-175 I found that I could run 6:20 or less in mid Feb. So I adjusted my LT pace to sub 6:20, and long run final miles to 6:40. For LT runs, the AM plan only calls for 4LT, 4LT, 5LT, 5LT, 6LT and 7LT within the entire 18 weeks. I added a 5LT, 6LT and 3LT at the end. The paces for the LTs runs are: 6:16 (4 LT), 6:12 (4 LT), 6:10 (5 LT), 6:15 (6 LT), 6:18 (7 LT), 6:12 (6 LT), 6:20 (5 LT sick), 6:10 (3 LT). From the LT paces that I can hold for 5-6 miles, I can roughly estimate my HMP is +7-8s, which is 6:20-6:22, and my goal MP is HMP + 15 sec = 6:35 - 6:37. Considering these paces are for a straight flat course with perfect weather, the actual MP at M2B is then targeted to be 6:40 - 6:45. 

Some final words on my MP long runs. In AM program, there are only two MP long runs: 15 w/12MP and 17 w/14MP. They were planned on 10 and 6 weeks out from the race. Somehow I did not feel secure with only two MP long runs, so I added two more: a 20 w/14MP in 8 weeks out, and 21 w/14MP in 4 weeks out (this one is my peak long). The progression of my MP paces: 15 w/12M (6:45), 20 w/14M (6:37), 17 w/14M (6:32), and the last 21 w/14M (6:36). This proves my earlier estimation from LT pace is correct and also the effect of the training is evident. 

What I would change or keep for the next training cycle:

1. I really like the medium long run mid-week although it is a bitch to schedule them in. I will definitely keep them and maybe run them a tad faster (may be progression style from easy to steady);

2. I will see if I can finish all the VO2Max workouts. 

3. For MP, I will try to mix them in most long runs instead of just relying on one or two key long runs. But I will mix them in in an interval style.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has a lot of good M/T workout templates that I can use.

4. For easy and recovery runs, I like what I am doing today. In fact, with workouts and LR being hard, I don't mind dropping the so-called general aerobic or easy runs altogether, and running all of them in RC effort. And I don't mind at all running RC runs in 11 min pace or even slower. The purpose for those runs 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we should feel better after the runs, not worse. 

5. For LTs, AM's plan looks good and it works for me. 

 







Sunday, March 6, 2022

2022 乌俄形式分析-2

 上次发文分析了俄罗斯是否会侵略乌克兰以及北约到底会不会参战。不幸被言中。

这次再分析一下这个冲突会以什么方式结束。

在分析战争的结果前需要先列出几个基本的已知量,然后按逻辑推算未知的可能:

1. 美国不会正面参战。因为这意味着核武战争和世界末日;

2. 俄罗斯不会进攻北约国家。理由同1;

3. 中国不会直接参战,因为中国没有任何利益。

以上这三条基本上100%可以肯定的。我能看得见的东西,普京和北约的领导早就算到了。所以最自然的下一步发展,就是乌克兰基辅政府会失手,Zelensky要么流亡海外,要么被判死刑。接下来俄罗斯到底是直接把乌克兰纳入自己版图,还是安插个代理人政权呢?这个有点难。按道理这个年代不太流行直接进略改变国界这种逆时代又高成本的政治行为的。但是普京是个不一般的政治家。他骨子里一直认为乌克兰是个伪国家。历史上并没有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存在过,只有罗斯文化作为斯拉夫的一个分支而已。在他眼里,乌克兰就是台湾一样,是要被收回的。另外上一篇文章分析过,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必须要紧紧控制的。如果安插代理人政权,还是有可能被推翻或者颠覆。夜场梦多。所以综上分析,我觉得俄罗斯是会把乌克兰归入自己的版图。

那这就是完了吗?一个核武器国家就可以为所欲为把邻国说吞就吞吗?把乌克兰打下来没有什么悬念,问题是俄罗斯能守得住吗?这些问题都是克里姆林宫决策者在选择战争前都仔细盘算过的。接下来让我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俄罗斯马上要面临的是全球的孤立和制裁。孤立普京是不怕的。那么制裁呢?2014年的制裁和油价暴跌并没有把俄罗斯搞死。为什么呢?原因是中国还有欧洲在背后撑腰。欧洲还离不开俄罗斯的油气。中国还有很多长期合同。我也预计普京在计划攻打之前肯定和庆丰已经达成协议。具体条件以后分析。但是离不开台湾和能源。

但是这次和2014年有所不同。这次是一个赤裸裸没有任何理由的侵略行为。在道义法理上说不过去。所以没有国家敢公开支持一个侵略国的,否则它也会被列为同盟而被制裁。这次兔子在联合国就是否谴责和制裁俄国问题上投了弃权票,被问及为什么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所以公开的经济往来和合同应该是不会有的。

那俄罗斯能不能熬下来呢? 先让我们看看前苏联是怎么瓦解的。前苏联瓦解有三个基本因素:能源价格暴跌,美苏军备竞赛,还有拖沓冗长的阿富汗战争。在这种前提下,前苏联撑了大概十年。首先现在没有军备竞赛,也没有类似阿富汗的战争。乌克兰相比阿富汗是好打很多的(由于地形决定)。能源由于刚才说的中国和欧洲暂时还离不开俄罗斯的油气,所以还不至于会被破产。要知道,人们的记忆是短暂的。历史上很少国家被制裁超过十年。记忆中的一个是伊朗。人家获得好好的。所以目前为止被制裁拖垮的大国还真没有。

那联合国安理会就这样让俄罗斯蒙混过去吗?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还能留在吗?我个人觉得,如果联合国让一个常任理事国公然侵略另外一个主权国家,那已经表明这个理事会的职能已经失去了,联合国就沦为一个没有公信力的草包组织,慢慢被各国摒弃。最后我们所知道的联合国会瓦解成地区性的军事联盟。一个没有战争威胁力联合国是没有意义的。那都有什么军事联盟呢?还不是已美国为首的北约,五眼和美日韩吗?所以俄罗斯早就判断到联合国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连真正拿枪荷弹的地痞流氓都不怕,还会怕联合国谴责?

所以很不幸,还真没有它什么辙。在不违法我前面列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乌克兰恐怕是要归入俄罗斯版图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未知数是普京本人的身体健康。目前看普京在本国的支持率还是超过60%。他69岁并不算高龄。至少还能玩十年。但是十年以后呢?眼下并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的强人。如果普京挂了以后,俄罗斯内部出现政变动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西方国家可能会等待这个时刻的来临更靠谱一些。




Sunday, February 13, 2022

2022 乌俄局势分析

最近普京在乌俄边境聚集了将近13万兵力,外媒都在讨论普京是不是要攻打乌克兰。在这简单对局势做个分析。

核心问题:俄罗斯是否会侵略乌克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乌克兰就是俄罗斯的台湾。就像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跑到了一个要闹分裂的台湾一样,乌克兰是斯拉夫文明的发祥地。拜占庭帝国时代,东斯拉夫人种基辅罗斯民族没落以后分成了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前苏联好几届书记都是来自于乌克兰。比较有名的是赫鲁晓夫,博涅日洛夫等。由于乌克兰地处东欧,比较靠近欧洲文明,俄罗斯人如果失去了乌克兰就是一个没有欧洲灵魂的游走于中亚草原和高加索山区的亚洲民族。这是他们文化认同感底线。

从地缘战略位置角度看,我以前的文章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安全感来自于它的天然地理屏障。俄罗斯的天然屏障是:北面常年冰封的北冰洋,东面无法跨越的西伯利亚平原,南面的高加索山脉,西面。。。西面是俄罗斯蛋痛的地方,一马平川到欧洲大平原波兰。唯一一个西边的地理屏障是喀尔巴仟山脉。但是那在东欧。所以对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来说,最理想的防线是把波兰-喀尔巴仟山脉一线全都归到自己势力范围内。无独有偶,这就是冷战期间前苏联阵型的版图。这条分界线,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在。

但是自从前苏联瓦解以后,这个核心利益一致被北约侵蚀。北约的东扩已经把俄罗斯的势力线一直推到家门口的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是最后剩下的防线了。乌俄之间是一马平川的。如果乌克兰加入了北约,加上波罗的海三国的北约军队,南北两面夹击,那俄罗斯很快就会被消灭。所以乌克兰是俄罗斯的仅存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必须得抓在手里的。

为什么要选择现在攻打乌克兰呢?

首先乌克兰基辅政府不亲俄。2014年的内战差点把乌克兰倒向西方。为什么俄罗斯必须要拿下Crimea? 因为从Sevastopol北上是容易把乌克兰的黑海入口全都堵上的。那乌克兰就是一个没有海军力量的内陆国家。但是如果相反,乌克兰变成北约盟友,那黑海就被北约的了。俄罗斯黑海舰队想进入地中海都成问题,就更别说进大西洋了。另外最近有信息指出乌克兰有导弹计划。尽管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在乌之上,但是害怕万一北约的导弹安装在乌俄边境这就麻烦了。所以不听话的乌克兰是必须要惩罚的。

那俄罗斯是具体诉求是什么呢?长远看具体有三点:1. 北约军队撤离俄国边境;2.北约离开东欧国家;3. 北约不再为东欧提供核保护伞。就是回到冷战结束前的势力划分。短期看俄罗斯希望:1.乌克兰如果不是亲俄就的打烂,分裂成联邦制国家。把中央政府削弱的同时把亲俄的东乌扶植上台以实现远程控制。

那北约是否会保护被侵略的乌克兰呢?这就看站在北约的角度看利弊分析了。北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侵略和瓦解俄罗斯,因为它知道它做不到。俄罗斯是核拥有国。一旦北约开始对莫斯科宣战,整个西欧马上夷为平地。这点是肯定的。那北约这些年来不停的东扩到俄罗斯的家门口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1. 军事威慑;2. 军情收集;3. 压缩你的外交空间和战略范围。但是在导弹为主的二十一世纪,你把战斗机挺在我家门口,和停在1000公里外没有任何区别。战争开始的头半分钟所以机场都早就被炸的粉碎了。飞机就是个摆设。所以对于北约来说,不断地靠近俄罗斯其实没有起到太多作用。正因为对俄罗斯发动全面热战的可能性极低,我个人认为北约拿没拿到乌克兰其实意义不大。反而,一旦北约拿下乌克兰就等于和俄罗斯宣战。所以乌克兰从军事上对北约是一个鸡肋。这个从2014年就看得很清楚了。那是乌克兰被亲俄分子内战打得稀巴烂,北约除了送武器送物资就啥都没有。

北约有一条规定,有战争进行这的国家是不可以进入北约的。因为一旦加入了北约,根据Article 5,一旦被打北约就会反击。这就是等于和俄罗斯宣战。根据上面的分析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俄罗斯的底牌是什么?它的底气主要是来自于三点:1. 它的核武器存量; 2. 核弹头的投送能力(导弹技术); 3. 它的战略纵深。普京前段时间演示过超高音速导弹。哪怕莫斯科被打得稀巴烂,在西伯利亚还有巨大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基本上从地理上就已经证明,俄罗斯是一个打不死的国家。历史上拿破仑试过,希特勒试过。不光打不死,还是西欧帝王灭亡之处。F35隐形战斗机可以深入俄国境内炸掉导弹发射点吗?不行,战略纵深太长了,飞机没有那么长的航程。

北约的底牌又是什么?美国的军事技术核保护伞。但是要知道北约国是没有核武器的。它就只有F35战斗机。这些战斗机用了干嘛呢?是用在战争发生之前先毁灭地方重要战略资源的。可是先不说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S400之流传闻是可以看见F35。在导弹年代,航母和飞机机场都是被打的靶子。飞机飞得是没有导弹快的。

所以经以上分析,俄罗斯具有侵略乌克兰的理由,能力,以及战略优势。北约有保护乌克兰的理由,但是在不想和俄罗斯硬碰硬的前提下,乌克兰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