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人的评价

美国兰德公司是一家著名的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官方提供“客观的分析和有效的解决方案”。最近,他们公布了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即有肯定,也有严厉批评,值得国人反省。本文观点来自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
  
   如果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富裕和统一的国家,我们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第二次欧洲大战。中国能够阻止日本侵 略或者打败日本。美国在这些冲突上的花费从根本意义上会减少很多,因为珍珠港事件不会发生。我们和整个世界,更不用说10亿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 为中国的弱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世界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
  中国的需求对日本走出衰退起到了促进作用。日本状况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风险。关于这一点,怎么说都不夸张。日本巨额的债务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 应,逐渐波及到全世界。在中国有力的帮助下,危险似乎已经过去。中国全球化给美国带来了很多影响。最明显的是,中国成为美国商品最大的市场。
  
   可口可乐早就完成了那个看上去像是神话的目标:卖10亿瓶可口可乐;曾经嘲笑中国梦的通用在中国卖了很多的别克汽车,在困难时期,中国带来的利润占通用利 润的很大一部分;中国联想购买IBM个人电脑业务,挽救了这个垂死部门的工作岗位。中国提供更低价的生活必需品给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 是对我们不是那么富裕的居民而言。有迹象表明由于能够购买中国低价的出口货物,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5%到10%。
  
   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意味著中国建造了垂死企业,导致巨大的生产力过剩。近些年来,中国财政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导致过度建造,对铁、铝、水泥和其他原材料产 生了巨大的需求。日本人和现在的中国人看上去似乎会买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的财政状况的潜在问题时,你会发现一个黑洞。日本人在90年代 陷入了这样一个黑洞,至今还在努力地爬出来。中国人很多年后仍将会为目前这种无节制的狂热的购买行为感到心痛。
  
   目前,中国面临著巨大的挑战。中国的银行是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最糟糕的银行。中国每一代,都有相当于美国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 1300万新工人加入就业大军。在制造业,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比我们国家要严重得多。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 界上最糟糕的,比日本更甚。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狠狠地撞墙。到2020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 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捷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 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 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 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 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
  
   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 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所以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 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 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 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
  
   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 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 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中日东海之战,美国是否会参战?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
“国家利益”。

没有利益可得的战争是打不起来的,即使偶然爆发了,也不会长久。

所谓中日爆发战争,美国必然参战,中国必败的说法,都是日本人在狐假虎威的吓唬中
国人。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因为中美爆发大规模冲突,得利最多的就
是日本,一来日本可以借机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正常国家,自由的扩军和发展核武器
,二来可以严重削弱中国,为日本发动下一次侵华战争做好铺垫,三来日本还不必付出
任何代价。

同样的,从利益分析的角度就可以知道,这种说法不可能是美国提出来的,且不说中国
还在大把的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元背书,也不提美国在中国大把的投资,光是跟中国爆
发全面核战争这条,就足以让美国80%的民众和政治家摇头了。美国当年那么仇视苏联
,还没有悍然挑起跟苏联的全面战争。现在跟中国经济上是全面合作,金融方面急需中
国支持,凭什么要为了一个小日本去跟中国拼命?关于核战争的游戏规则,我已经在转
帖的黄金童的《核乌云笼罩下的台海大国战争游戏规则》里面说过了,链接在此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Military/40686973.html

比较符合美国利益的做法,是推翻中共政府,让中国的生产基地永远处于美国的操控之
下,实现美国消费,中国生产,中国制造的产品全部用美元结算,然后美元借助这一点
继续把持世界经济一百年。美国最想避免的,就是跟中国爆发全面战争,因为第一,这
样就意味着中国会抛掉全部的美国国债,这对美国经济也好,美元也好,都是致命的打
击;第二,有导致全面核战争的危险,美国有可能亡国或者解体;第三,美国的物价因
为没有了中国产品的牵制,会进入恶性膨胀的阶段,有可能导致美国发生革命,或者法
西斯化。以上三条全部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不可能考虑跟中国爆发全面战
争。最多是让中国跟周边国家发生摩擦和小规模冲突,冲突规模掌握在美国手中,这样
既可以消耗中国,又可以借机大把的向中国周边国家出售军备,又可以让东亚的热钱出
逃美国来托底美国经济,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亚洲国家互相憎恨,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
经济体,无法抛弃美元使用亚元。

因此,本熊推断,东海必有战争,但是必然是在中日之间展开。中国是为了打服日本,
杀一儆百,给今后的和平崛起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日本是试图借助战争打掉
中国崛起的势头,同时拉美国下水,借机实现自己国家的正常化和扩军;美国希望中日
交恶,阻止亚洲经济一体化。

其中,日本对于挑动战争最为迫切,因为日本非常明白,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基本上
2020年以后,日本就
彻底没希望了。

损失最大的会是日本,因为日本有两个误判。

1,日本低估中国的军事实力,以为自己的高科技海空军可以轻松打败中国海空军。实
际上这并非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日本100多年前日清战争留下的美好感觉。面对中国
,日本由于受到美国的严格限制,在海、陆、空、天和电磁五个较量纬度上都不占优势
,唯一占优势的其实就是几个狭小的科目,譬如反潜和扫雷。真的发生战争,日本可以
动用的飞机没用中国多,可以打击中国大陆飞机场的手段几乎没有,面对中国的三代半
战机,可以匹敌的战机基本没有,面对中国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可以有效对
付的军舰没有,面对中国的战术核武器就更不用提了,简直就是王八进食堂---开宰
的货。日本之所以这么硬,就是基于第2个误判。

2,日本认定美国必然参战。日本认为美国会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而跟中国开战。因为他
们高估了美国的实力,低估了中国的实力。现在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需要大于中国对美
国的需要。前面已经分析了,跟中国开战,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相反,美国更希望中
日发生冲突,自己好继续维持在亚洲的存在,同时防止产生亚元。

因此,战争一旦开始,日本就会发现中国海空军再加上二炮,对于弱小的自卫队而言,
简直是一场噩梦。中国军队会上来就通过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饱和攻击废掉日本的机
场,导致日本海上自卫队缺少空中掩护。然后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超音速导弹饱和攻击,
让海上自卫队连中国军舰的影子都见不到,就见阎王了。最让日本跌眼镜的会是,美国
仅仅是做做样子,派航母和B2到日本近海和关岛转一圈,就坐着不动。日本自己眼巴巴
盼望的中美两个巨兽之间的大战没有发生。结果是日本不得不自己掏钱重新从美国购置
军备,背负更加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还不得不把变成正常国家的美梦再往后推迟30年。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会是中国空军和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没完没了的轮
战,不停的到冲绳叫战,要求日本归还琉球主权,不然就轰炸和袭扰冲绳。日本进也不
是(没钱),退也不是(民
族主义需求),苦不堪言。在连续10年的断断续续的地区冲突中逐渐被收拾的国穷民贱
,逐步
菲律宾化,接着日本新娘遍布中国沿海的富裕城市,日本天皇在无力回天的万分绝望中
迎来一个全新的GDP相当于美国数倍的盛世中国和一支比美国海军还要强大的多的多的
中国远洋舰队,唯一能考虑跟中国谈的话题就是如何解释自己的国家在过去150年里面
对中国的所作作为。。。。。。。

Sunday, November 24, 2013

Josef koudelka



"Koudelka's work petrifies and transforms. It converts tears into stone and stone into wounds; it sees the soul through its hardships. The moment that he captures contains centuries. The space that the image encloses opens the field of the universe, both inside and out. It is the theatre of opaque skies, where humanity is so minuscule, and yet such a vast mystery."  - Dominique Edde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无题

把一些话说出来了,心里终于没有那么压抑。现在就希望黎明会终有一天出现。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无题

最近每当接近下班都很害怕。害怕家里的寂静,害怕心里的煎熬。太阳何时才再出现呢?

很想和她讲和,结束这场冷战。但是心里面那个懦弱的我却萎缩不前,就这样任凭这个状态一天一天地拖下去。真的不想把情况进一步弄僵,然而我的身心却一再逃避,逃避,以为有一天所谓问题都会自己解决。

Tuesday, November 19, 2013

无题

明明很爱她,却不知如何是好。

Saturday, November 16, 2013

Gary Winogrand

Recently I started reading a photobook on Gary Winogrand's works. 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otographers of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works was mostly shot on the streets of New York city, during 1950s and 1960s, documen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 in the post-war era. His pictures, often shot with a wide angle lens, present the viewer with lots of juxtapositions of fragments of facts about a scene, but leaving the viewer to interpret what is actually happening. Women, are one of Winogrand's favorite photographic subjects.

Here are some of my favorites from Winogrand.







Tuesday, November 12, 2013

Sunday, November 10, 2013

A good street photography photo

"A good street photography photo is either a documentary of something interesting, or an interesting way of documenting something ordinary."

- Severin Koller

More photos from Severin Koller

I really enjoy the works from the austrian photographer, Severin Koller. Most of his photos were taken with films. Here are some of his photos found from the Leica Camera Blog.

His black and white images are rich in soul and stories. On why he prefers shooting film on the street, here is what he said:

"There are subjects I only capture because I know it will look beautiful with black-and-white film and there are those I don’t even consider photographing since they will only work in color. Needless to say, a lot of images can work both ways. Also, my personal approach is focused on a timeless look."

" Also, it takes me several minutes of work to do that on the computer, while a black-and-white negative is what it is. If you have endless possibilities of changing and manipulating photographs, then you can easily miss the point of what photography is about. You’re not a good photographer when you have to manipulate your photographs."







Thursday, November 7, 2013

Konica Hexar AF

Some nice photos taken with Konica Hexar AF by Severin Koller.









Monday, November 4, 2013

Daido Moriyama







" Cities are enormous bodies of people's desires, and as I search for my own desires within them, I slice into time, seeing the moment. That's the kind of camera work that I do."

-- Daido Moriyama

Sunday, November 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