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0, 2014

一个80后的人回首中国的改开历程

作为一个1981年出生在中国一个经济特区的人,我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最前线经历了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一幕又一幕。很多东西当时没有明白。现在年纪大了,开始会结合世界环境想问题了以后,才开始慢慢明白。

我生长在珠海。尽管是邓小平亲手画圈指定的四个经济特区的一个,但珠海在80年初跟一个小渔村没什么区别。那时候珠海有一个百货公司,叫百货一条街。真如其名,那时候珠海就那一家百货公司。里头的商品99%都是土得掉渣的国产货。偶尔会有几个日本或者香港进口的自动铅笔和文具盒,可以想象作为小学生的我那时看着是多么眼馋的。总而言之,80年代的珠海,物质商品是十分匮乏的。所有的外国进口货都只能在友谊商店才买得到,而且要用“兑换券”,不能直接用人民币购买。而珠海那时是毗邻澳门的特区,比内地的情况已经是好不少了。

由于离港澳相近,珠海和珠江三角洲很多其他城市一样,在家庭和文化上和港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家有不少亲戚在港澳,我们自己从小也收看香港的翡翠本港台的电视节目长大。小时候的我们很羡慕港澳的亲戚,因为他们每次回来探亲都穿得十分洋气,并带着一大堆日本和美国品牌的商品回来。我们这些大陆长大的小孩不免有些小自卑。记得有一次香港的一个表哥拿着他的一个模型车给我看,很自豪的跟我说这是日本产的。搞得我都不好意思跟他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了。我想香港人对大陆人的那种优越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从那时候我就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香港澳门一样,进口卖那些先进又漂亮的外国货,而要在又破又土的百货一条街卖那些劣质的国产货呢?为什么香港澳门的街上都跑着花花绿绿的各种品牌的外国汽车,而珠海的街道上都是国产的桑坦那,金杯和一些跟历史片里似得苏联车呢? 为什么麦当劳在港澳满街都是,而珠海到95年才有第一家呢?为什么我小时候都得吃国产的零食,而跟我同龄的港澳亲戚却去着西式的超市吃着舶来的食品呢?那些问题困扰了我整个童年。很多问题直到最近我才明白。

最近读了一本韩国人Ha-joon Chang写的一本书,叫<<自由贸易下的秘密>>。其中有一章讲他自己亲身经历韩国的经济是怎么起飞的。1969年前,韩国以出口农产品和低端纺织品为主,比非洲很多国家还穷。韩国政府清楚知道,要发展经济,必须要扶持本国的制造工业。因此1970年代的韩国,跟我小时候的珠海一样,是绝对买不到外国货的。因为买外国货意味着本国的同类产品没法发展,而且这些外汇被浪费了。韩国政府努力保护本国产业,并严格限制出口赚回来的外汇流通,利用这些外汇来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是全民勒紧裤腰带来打造了三星,现代,LG,浦项制铁等几个后来世界性的企业。

80-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勒紧裤腰带来打造自己工业体系的时期。想象一下,如果那时候就让西方的先进商品自由流通在中国的市场,还会有人买中国货么? 中国会有自己的民族产业么? 如果那时候就让外汇在中国自由交易,中国的人民币现在还有自己的自主权么? 不像泰国那样整个国家被索罗斯卖空就不错了。拉美国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奉行所谓的“自由贸易”, 拉美国家的市场完全被西方产品占领。自己完全没有工业。完全靠出口低价原材料来维持经济。由于货币跟美元自由兑换,阿根廷的货币动不动就通货膨胀几百上千倍。

勒紧裤腰带30年后的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当年夸自己用日本货的香港亲戚,现在用的还是日本货,因为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商品。而中国大陆的土孩子们长大后打造出华为,联想,阿里,格力等走向世界的品牌。香港明星如黄伟文成天以怎么找到一些调转的欧洲日本设计师服装为荣,国母彭丽媛第一次出国访问时却大大方方地穿着广州本土设计大衣和手袋。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慢慢从为自己的产品害羞,变成为自己的产品自豪。现在要有可能,我都尽量买中国的品牌。不光是为了省钱, 买的时候心里更享受着一丝骄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