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fascinated by a lot of stuff, such as foreign policies,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Recently I found myself passionate about street photography.
Sunday, December 9, 2012
10 reasons why kids need fewer toys
Toys are not merely playthings. Toys form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our child’s future. They teach our children about the world and about themselves. They send messages and communicate values. And thus, wise parents think about what foundation is being laid by the toys that are given to their kids.
Wise parents also think about the number of toys that children are given. While most toy rooms and bedrooms today are filled to the ceiling with toys, intentional parents learn to limit the number of toys that kids have to play with.
They understand that fewer toys will actually benefit their children in the long-term:
Kids learn to be more creative. Too many toys prevent kids from fully developing their gift of imagination. Two German public health workers (Strick and Schuster)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in which they convinced a kindergarten classroom to remove all of their toys for three months. Although boredom set i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experiment, the children soon began to use their basic surroundings to invent games and use imagination in their playing.
Kids develop longer attention spans. When too many toys are introduced into a child’s life, their attention span will begin to suffer. A child will rarely learn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toy in front of them when there are countless options still remaining on the shelf behind them.
Kids establish better social skills. Children with fewer toys learn how to develo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kids and adults. They learn the give and take of a good conversation. And studies have attributed childhood friendships to a greater chance of success academically and in social situations during adulthood.
Kids learn to take greater care of things. When kids have too many toys, they will naturally take less care of them. They will not learn to value them if there is always a replacement ready at hand. If you have a child who is constantly damaging their toys, just take a bunch away. He will quickly learn.
Kids develop a greater love for reading, writing, and art. Fewer toys allows your children to love books, music, coloring, and painting. And a love for art will help them better appreciate beauty, emo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ir world.
Kids become more resourceful. In education, students aren’t just given the answer to a problem; they are given the tools to find the answer. In entertainment and play, the same principle can be applied. Fewer toys causes children to become resourceful by solving problems with only the materials at hand. And resourcefulness is a gift with unlimited potential.
Kids argue with each other less. This may seem counter-intuitive. Many parents believe that more toys will result in less fighting because there are more options available. However, the opposite is true far too often. Siblings argue about toys. And every time we introduce a new toy into the relationship, we give them another reason to establish their “territory” among the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siblings with fewer toys are forced to share, collaborate, and work together.
Kids learn perseverance. Children who have too many toys give up too quickly. If they have a toy that they can’t figure out, it will quickly be discarded for the sake of a different, easier one. Kids with fewer toys learn perseverance, patience, and determination.
Kids become less selfish. Kids who get everything they want believe they can have everything they want. This attitude will quickly lead to an unhealthy (and unbecoming) lifestyle.
Kids experience more of nature. Children who do not have a basement full of toys are more apt to play outside and develop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nature. They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physical exercise which results in healthier and happier bodies.
Kids learn to find satisfaction outside of the toy store. True joy and contentment will never be found in the aisles of a toy store. Kids who have been raised to think the answer to their desires can be bought with money have believed the same lie as their parents. Instead, children need encouragement to live counter-cultural lives finding joy in things that truly last.
Kids live in a cleaner, tidier home. If you have children, you know that toy clutter can quickly take over an entire home. Fewer toys results in a less-cluttered, cleaner, healthier home.
I’m not anti-toy. I’m just pro-child. So do your child a favor today and limit their number of toys. (Just don’t tell them you got the idea from me.)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2
zz: 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就一般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我们的数学教育也就一般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5 20:35:53 2012, 美东)
都说中国学生数理基础NB,呵呵
中国只是中学数理比较好,到了大学就甭提了。
中外工科高等教育有巨大差异,尤其体现在数理基础课上。
国内而言,首先是数学工具对中学思维的极端迁就中国工科教材除了基本的微积分运算
之外,像中学生一样喜欢用标量式,喜欢只考虑大小,忽略方向,甚至还出现过 “略
去负号不写,只考虑大小”这样的语句,尽量避免使用矢量式。而欧美的力学课程中一
开始就使用大量的矩阵理论和线性空间知识,强迫学生以比较抽象的思维从比较高的视
点看问题,摒弃中学思维中的部分陋习 。
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奇怪为什么老外出题不懂的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
如此复杂的问题。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是清华、西工大或者上交前几名的尖子。
这就是中外工科教育的另一差异。我们培养的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优秀学生也只
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比较高而已。我们在一些常见的简单问题上有很多结论,要求
学生背下来,对这些结论的熟练与否决定了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老外很奇怪中国学
生怎么背了这么多结论,而且都是他们没有刻意强调的。最重要的是,中国学生觉得这
些结论很有价值,很高深。而老外觉得... 进行一下张量运算,这根本就是显然的嘛,
高深个屁。
总而言之,我们长期以来“背结论”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得学生过分
依赖结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理论力学课程中我们非常强调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套这两个公式
一下子就能解决很多中式题目。 但如果一个模型,他既不是动量守恒,也不是角动量
守恒,中国学生中的尖子也会很烦。因为这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外才不管这些,算了
满满一页纸,告诉你:我不懂什么狗屁动量守恒或者角动量守恒,因为它的动量和角动
量的一个线性组合是守恒的。
还有助教谈到几个经常被中国学生问到的问题“角速度怎么能算矢量呢?它不是转圈的
嘛,向量应该是直的”面积什么时候都成矢量了?中学的时候可是一直把他当标量的”
一致连续和连续到底有什么区别啊,一致收敛和收敛呢?” 难以摆脱中学逻辑的阴影
,思维高等不起来,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缺陷
学了实变函数之后,中国学生仍然天真的认为求导和积分互为逆运算,仍然信奉“先积
后导全抵消”。 在国内学了一年线性代数(这还算好的,有的只学了半年),竟然不
知道对称阵可以正交对角化(这种学生在国内的线性代数考试中可能拿了90多分,国内
只考个算行列式,特征值特征向量什么的,当然水)。当课上涉及这些内容时,面露惊
讶神色,张大嘴做见上帝状的,只有中国学生。
再举一个揭中国学生伤疤的:中国学生对 “场”非常没概念,对“梯度,旋度,散度
”的了解只停留在定义式上,应用尤其不熟练。中国学生虽然中学的代数运算技巧、三
角变换技巧非常高深,让老外瞠目结舌,但上了 大学之后对那些蕴含着大智慧的高等
工具却有强烈排斥倾向。除了基本的微积分运算之外,中国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还停留
在中学巅峰时期的水平,甚至还差些。
中国学生认为柯西不等式是不显然的,是一种技巧,是少数人的专利,有畏惧心里,更
遑论 holder和minkovski不等式。工科学生99%不知道柯西不等式,剩下的1%中又有99%
不会用。而国外教学大纲是按照高屋建瓴的线性空间思维建立的,无论柯西,holder还
是minkovski不等式,根本就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样显然直观。
OK,不举具体例子了,太多了。一说凸函数,随便交换极限次序之类的笑话,80%都是
中国学生整出来的。以后谈谈体制问题。
又忍不住了,再举一个例子:
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不是我首先发现的,以前也有不少人抱怨过,包括国内某些教授。
他们的回应就是加强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把工科的“高等数学”改成“工科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好啊 ,有大智慧的,但这时咱们的“山寨文化” 又起作了:谁让你名字前
面挂了“工科”二字,于是数学分析比高等数学优越的内容一删再删,最后变成了和高
数没什么区别的东东,除了名字挂着个数分。
我们批量生产的人才,自称学过数分,连柯西收敛准则都不知道,分不清逐点收敛和一
致收敛,自称学过傅里叶分析却只会套公式而不知道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把助教都快
整疯了。她眼中的中国留学生从来就不以数学水平著称,法国人和匈牙利人才是。
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比老外的中学生数学物理都强,而且不止一星
半点,到了大学却不仅被迎头赶上,还被远远超越?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对高等思维、高
等工具的排斥感?
我们的中学教育到底靠什么领先:
我们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练习初等数学中一些较为非主流的,近代数学毫不感兴
趣的技能(比如初中几何的辅助线,三角形全等,高中的三角函数代数变换,降幂扩角
,倍半角公式,怎么样又勾起大家的痛苦回忆了吧)。而国外会强调一些空间知识,比
如把长度的概念拓展成“模”,初步引入其他空间的三角不等式之类,略显抽象,但在
我们看来毫无用处,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帮我们算出椭圆或者抛物线的方程,而高考就靠
这些。多记忆一些结论之后,乍一看起来我们的中学生比老外要多一些“形式运算”的
数学技能。但这些技能在高考后会被迅速忘却,这方面的优势没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劣
势还在,“形式运算”的习惯还在,于是“随便交换极限次序”之类的笑话便不足为奇
了。
同时,中国中学的教育只展示了数学最丑陋的一面,而不是优美的一面。无尽的题海使
学生厌倦或者恐惧。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高三那样的压力,学生逃避或抵触高等思
维、高等工具已成必然。而反观国外,已有概念在新的空间的推广,前后的相似之处,
联系和区别,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告诉学生数学是优美的。
中学数学技巧无论如何高深,终究也只能解决简单问题。
Sunday, October 28, 2012
Barcelona Impression
Top left: Gaudi's Casa Batllo
Top right: Street in the old downtown
Bottom left: Sitges
Bottom right: A square near Catalunya
Paris Impression
Top left: Cafe in Latin Quarter; top right: Shakespear Bookstore;
Bottom left: Seine river; Bottom right: The Eifel tower, on a match label.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揭秘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收入
作者:萧家小朵
按照收入的高低,美国民众的收入大致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人年收入1-3万美元以下属于贫困或低收入人口
美国全职工作人员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人总计有145万人,占全职工作人员的1.5%。美国个人年收入在1万至2万美元以下的人有793万,占全职工作人员的8.5%。个人年收入在2万至3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453万,占全职工作人员的15.8%。
第二:收入在3-5万美元的中位收入群体
年收入3万至5万美元以下是美国人最常见的收入水平,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2882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31%。其中年收入3万至4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575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16.9%。年收入4万至5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318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14.1%。
第三:年收入5-8万的中产阶级
个人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是美国进入中产阶级的一个门槛,如果夫妻都有类似水平的工作,家庭收入到10万以上,那就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了。在2010年,美国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占全职工作人员的43%。
第四:年收入8万以上的富裕阶层
年收入8万至10万美元以下的人在美国可谓是中上收入水平,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626万人,占美国全职工作人数的6.7%。 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人自然是美国高收入的个人,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1071万人,占美国全职工作人数的11.5%。
从以上统计分析来看,收入在3-8万美元中等收入的群体占到了全职工作人数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而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都只有一多一点。这样整个社会的收入呈橄榄型分配,是社会学家公认的比较理想的社会分配模式。
以上都是一些宏观统计数据,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身边熟悉的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可以更具体直观了解美国老百姓的真实收入状况。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列出这些受访者的真实姓名。
美国高校在读博士生A: 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目前在美国phD 三年级学生,美国收入2.2万美元,主要是奖学金,学校免去大部分学费,但每年还是需要交纳3000-4000美元。最后收入18000-19000美元
实验室负责清洁工B: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年收入2.6万美元,有医疗保险和带薪假期等基本福利
美国大学教授(正教授)C: 年收入约12万美元左右,但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每年获得科研经费不一样。
美国大学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D: 年收入8-10万美元,收入也受科研经费多少的直接影响。
美国大学硕士毕业生E: 去年生物医学硕士毕业,目前在一家小的生物技术公司上班,年薪4.6万美元,有基本福利待遇。
美国博士后F,来自印度,博士后第三年,目前收入3.6万美元。
美国博士毕业生G:09年毕业,计算机专业,第一年年薪即高达9万美元,还包括很优厚的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
沃尔玛收银员H: 美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两年工龄,收入3.2万美元. 据他说工龄长得员工的薪水可以达到4.0万美元
汽车维修店老板I: 年收入10万以上,具体多少,他没有透露。他手下聘用的两名技工,年收入4.8万美元。
中餐馆服务员J: 以J-2身份来美,在中餐馆做服务员(端盘子),月收入可达2500美元,主要是小费收入。
建筑工人K: 主要工作是开一辆推土机,收入起伏很大,少则一年4.8万美元,如果工程多,可以高达8万美元,平均年薪5.8万美元。
邮局职员L: 负责每天邮件的收发。一年收入3.8万美元。
认识的最有钱的一位-牙科医生M,据说早已经是Millionaire了。年收入20多万美元。
注:以上人员都是在佛罗里达州附近工作。
可以看出,高学历一般会带来较高的收入,这一点在全球都通用(博士后除外)。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蓝领阶层的收入很可观,甚至比很多所谓的白领和金领都要高。所以在美国,只要人吃苦耐劳,日子一定不会太难过。真正的穷人是那些没有学历,又没有技能而又懒惰的人,我想这样的人上哪里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文/佚名 (Yahoo)
01月09日 07:00
按照收入的高低,美国民众的收入大致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人年收入1-3万美元以下属于贫困或低收入人口
美国全职工作人员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人总计有145万人,占全职工作人员的1.5%。美国个人年收入在1万至2万美元以下的人有793万,占全职工作人员的8.5%。个人年收入在2万至3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453万,占全职工作人员的15.8%。
第二:收入在3-5万美元的中位收入群体
年收入3万至5万美元以下是美国人最常见的收入水平,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2882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31%。其中年收入3万至4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575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16.9%。年收入4万至5万美元以下的人有1318万人,占全职工作人数的14.1%。
第三:年收入5-8万的中产阶级
个人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是美国进入中产阶级的一个门槛,如果夫妻都有类似水平的工作,家庭收入到10万以上,那就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了。在2010年,美国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占全职工作人员的43%。
第四:年收入8万以上的富裕阶层
年收入8万至10万美元以下的人在美国可谓是中上收入水平,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626万人,占美国全职工作人数的6.7%。 而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人自然是美国高收入的个人,这个收入段的全职工作人员人数有1071万人,占美国全职工作人数的11.5%。
从以上统计分析来看,收入在3-8万美元中等收入的群体占到了全职工作人数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而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都只有一多一点。这样整个社会的收入呈橄榄型分配,是社会学家公认的比较理想的社会分配模式。
以上都是一些宏观统计数据,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身边熟悉的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可以更具体直观了解美国老百姓的真实收入状况。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列出这些受访者的真实姓名。
美国高校在读博士生A: 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目前在美国phD 三年级学生,美国收入2.2万美元,主要是奖学金,学校免去大部分学费,但每年还是需要交纳3000-4000美元。最后收入18000-19000美元
实验室负责清洁工B: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年收入2.6万美元,有医疗保险和带薪假期等基本福利
美国大学教授(正教授)C: 年收入约12万美元左右,但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每年获得科研经费不一样。
美国大学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D: 年收入8-10万美元,收入也受科研经费多少的直接影响。
美国大学硕士毕业生E: 去年生物医学硕士毕业,目前在一家小的生物技术公司上班,年薪4.6万美元,有基本福利待遇。
美国博士后F,来自印度,博士后第三年,目前收入3.6万美元。
美国博士毕业生G:09年毕业,计算机专业,第一年年薪即高达9万美元,还包括很优厚的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
沃尔玛收银员H: 美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两年工龄,收入3.2万美元. 据他说工龄长得员工的薪水可以达到4.0万美元
汽车维修店老板I: 年收入10万以上,具体多少,他没有透露。他手下聘用的两名技工,年收入4.8万美元。
中餐馆服务员J: 以J-2身份来美,在中餐馆做服务员(端盘子),月收入可达2500美元,主要是小费收入。
建筑工人K: 主要工作是开一辆推土机,收入起伏很大,少则一年4.8万美元,如果工程多,可以高达8万美元,平均年薪5.8万美元。
邮局职员L: 负责每天邮件的收发。一年收入3.8万美元。
认识的最有钱的一位-牙科医生M,据说早已经是Millionaire了。年收入20多万美元。
注:以上人员都是在佛罗里达州附近工作。
可以看出,高学历一般会带来较高的收入,这一点在全球都通用(博士后除外)。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蓝领阶层的收入很可观,甚至比很多所谓的白领和金领都要高。所以在美国,只要人吃苦耐劳,日子一定不会太难过。真正的穷人是那些没有学历,又没有技能而又懒惰的人,我想这样的人上哪里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文/佚名 (Yahoo)
01月09日 07:0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