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解释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在这里,将避开一些专业,复杂的 经济学原理,而是用简单的话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这其中的原因。   一说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有人马上就会想到房地产,想到泡沫,但这不是中国 经济发展的动力,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中国经济腾飞,本质上来 说,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强大的国家资本主义,前者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而 后者是推动前者执行自身愿望的鞭子。
  因为廉价劳动力,通过全球化的资源配置,通过大量的血汗工厂,中国制造的廉价 商品充沛着世界各地的商场,赚取大量的钱,再将赚来的钱投入进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 设当中,然后就有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奇迹。
  南美诸国曾经是这样发展的,日本是这样发展的,亚洲四小龙都曾经是这样的发展 ,也都曾经有过经济奇迹。但不一样的是,早在四十年前,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经济 起飞的南美诸国至今仍然在经济泥潭中艰难挣扎,四十年止步不前,甚至是经济倒退, 而日本,韩国,却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原因何在?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不是GDP总产值,而是实际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和就业问题,就如同我们总是关注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一样,与之相比,其它的(美国) 数据都不重要。
  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让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让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而这些 工厂又带动了相应的服务业,交通,运输,行政,税收……只要看一下春运的紧张,就 知道,我们有多少人在外地打工,在血汗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或者为血汗工厂间接或 直接服务的贸易,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正是数以千万计的血 汗工厂,没有这些工厂,就无法解决大量的人员就业,不仅如此,与之相配套的餐饮, 贸易,住宿,交通运输,房地产都会因此而死亡。   这一切是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的可悲。
  当低端制造业发展到一个瓶颈,而高端制造业技术又无法掌握的时候,那经济发展 的天花板也就无可避免的到来。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要发展,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用更少的时间,更 少的人力,创造更高的生产价值,生产更多的商品。   比如,以前需要一百个人种田来养活一百个人,现在只要一个人就行了,那剩下的 99个人就可以去生产其它的东西,人们的生活物资就会就变得很丰富,社会就会发展… …不断减少种田劳动力的过程,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说到这里,相信马上就会有人说——呃,这不就是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 吗?
  没错,其实很简单。
  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也就这么简单。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 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 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于是,问题就出现 了。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是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共识,是 经济教科书上写得清清楚楚的基本常识。
  因此,要知道我们国家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只需回答一个问题就行,我 们已经占领了低端制造业,同时也就意味低端制造业对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潜 力,接下来,我们能否在高端制造业上与美日欧去进行竞争?   我们能否在汽车制造上打败丰田,在飞机制造上打败波音,在CPU制造上打败英特 尔,在手机制造上打败苹果,在显卡制造上打败英伟达,在硬盘制造上打败西数,在机 械制造 上打败德国,在互联网和软件领域打败微软,谷歌,甲骨文,思科,IBM以及硅 谷的无数企业,比如开发photoshop,flash的Adobe Systems公司,开发 Auto CAD的 Autodesk公司……能否做到这些,决定了我们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如果做不到,那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回过头,看看日本,当日本制造崛起于世界的时候,它并不是世界的低端制造代工 厂,而是拥有东芝,索尼,丰田,三菱、马自达、松下,日立……等等一系列可以与美 欧制造企业相抗衡的高端制造企业,甚至将美国的企业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比如 丰田和通用的竞争)。

说白了,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技术天花板。因为,在此之前,将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向城 市转移,进入低端制造业,这是不需要什么技 术的。只要短时间的培训,一名农民就 很轻松的成为产业工人,于是,GDP提高了,就业解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接下来 ,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要让产业工人变成高级工程师,这就难了。   知道了这些,就已经很清楚的明白,中国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了,但这可能会 让中国经济停止发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困难的内因

前面提到中国因为产业升级遇到技术瓶颈,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产业升级困难的原因。

1. 没有高端人才发展的环境。高端制造业发展依赖高端人才。人才培养不光靠大学培养,更重要是有高科技企业来提供发展平台。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以举国的力量去打造少数几个高精尖的企业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例如美国的IBM, GE, 日本的三菱,日立,韩国的三星现代。这些企业都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培养出来。国家通过资源调配和合理的政策引导,把这些公司培养成高科技巨人。中国在宏观主导前提下,本来很有优势去打造几个明星高端制造业企业。但是几十年下来,只出来几个中石油,移动电信等大而不强的国企。这些国企只会垄断资源,但没有起到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作用,更没有为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2. 民间企业目光短浅。大型国企都懒得去攻克的高科技难关,民间中小企业就没这个资金和实力去攻克了。于是做低端制造业起家的民企只会盲目扩张。从一家血汗工厂,变成十家血汗工厂,却从来没有想过拿钱去研发升级来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让自己不在是血汗工厂。民企里充其量也只能走出几个像百度,阿里等公司,因为互联网公司科技含量偏低,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几乎为零。

3。法律体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私人企业没有动力研发。

4. 全社会对知识的尊重程度极低。技术人员因为以上原因导致收入待遇低,工作机会不足。没有给优秀理工科人才提供充足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导致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或荒废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转做一些浪费光阴的工作,这完全是国家的问题。

Saturday, May 14, 2016

What's the best gift to give to our kids?

I keep thinking, what is the best gift, that we the parents, can give to our kids?

Should we give them money? Money doesn't last. Once they run out of money, they don't know how to survive.

Should we give them a skill? Sure, with a skill they have a mean to make a living and stand on their own feet. But merely a skill would just make them a menial worker. They only know using the skill given to them to solve problems that are defined by others. If the world changes, their skills may not be able to keep up. Unfortunately, this is where most of the parents stop, thinking that they have already provided the best possible gifts to their children, a specialty skill.

Should we then give them some problems to solve, so that they can come up with their own skillsets as they see fit? That's a good start. Present them with an objective gives them freedom to invent their own tools. Most of the world-changing innovation starts from solving problems that matter to our humanity. Creativity is not stifled when we don't confine the tool kit that our kids can use. But who's gonna come up with the problems? Why some problems are important and others aren't as much? Without knowing what problems matter in the first place, the smartest inventors are still merely a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machine, not a problem discoverer.

So, in addition to skills, freedom and motivation to invent their own skills, the most desirable thing to give to our kids, ar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that bother the world. It is the vision of knowing what the world needs the most that cultivates great leaders; it is the minds that proactively think about what the society is direly missing that drive the most profound innovations. The modern age needs problem solvers, but it craves for problem discoverers, even more badly.

Sunday, March 27, 2016

Werner Bischof

In between the elegant lines, shapes and many other geometrical elements, Werner Bischof masterfully captured humanity and framed it in the most timeless manner.

































Friday, March 18, 2016

旅途

我梦到一个孩子
在路边的花园哭泣
昨天飞走了心爱的气球
“你可曾找到请告诉我” 那只气球
飞到遥远的遥远的那座山后
老爷爷把它系在屋顶上
等着爸爸他带你去寻找
有一天爸爸走累了
就丢失在深深的陌生山谷
像那只气球 再也找不到
这是个旅途
一个叫做命运的茫茫旅途
我们偶然相遇 然后离去
在这条永远不归的路
我们路过高山
我们路过湖泊
我们路过森林
路过沙漠
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
路过幸福
我们路过痛苦
路过一个女人的温暖和眼泪
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

-朴树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6

中国的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

这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中国的教育理念好,还是西方的好?我本人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产物,同时也接受过西方的研究生教育,也见识过西方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我认为问题的答案不是很简单。中国的基础教育因为以高考为最终目的,一切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作业布置,以及考核方法,都是围绕应付高考考试。这种教育的产物是,学生成为很有效率的考试机器。中国教育下成功的学生不仅对考试内容极其熟悉,对怎么考他们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题型也是以条件反射的速度给出解答。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回”的四种写法。因为他们平时的训练就是不断地重复各种题目的标准答案。显然这是应付考试最有效的方式。

这种教育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工兵型的执行者。就是你给他们个任务和执行步骤,他们可以很优秀地完成。当然,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离不开大量工兵型的人才。我们高层次的人才也可以做不少创新。但很少创新是革命性的。

在产业升级,创新经济这个大前提下,这样的教育已经不够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给予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从通过学习已知的知识开始,但是要最终目标应该是启发你的独立思考去解决尚没有答案的问题。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直接交给他们已知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去寻找方法。另外“标准答案”这种老旧的观念应该摒弃。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大部分问题没有错误的答案,只有更好的答案。只要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正确的答案。与其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验证自己答案的有效性。

另外,中国的传统教育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我们忘记了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学科和知识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才会知道各个学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个美国朋友一年级女儿的作业,是调查自己社区的工作人员。这种开放性的课题要求这位小学者自己去调查社区的结构,采访各个政府机构的人员,在自己的小黑板上画图解释结果,以及整理采访调查回来的资料。这些方法和习惯都是日后我们成年人解决未知问题用到的方法。我们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才教这些呢?现在回过头来看,美国小孩尽管在解题没有我们中国人厉害,但是在处理从没见过的棘手问题的时候,比我们是强不少。

中国的学生还缺乏深层次思考的习惯。当然,在应付考试这个忙碌的目标底下,哪有时间做深层次思考?有几个学生想过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到几天的? 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麦克斯韦方程组背后到底是描述一个什么样的物理世界?我们从小就知道怎么用各种公式去解一些老师教过的题目,但是有几个人想过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公式,而不是别的公式?正是这种从第一性原理去质问问题的思维,才能产生深层次的创新。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6

从圆珠笔的笔尖谈起

最近流行克强总理的“圆珠笔钢珠”问题。我也来评论一下。

故事的缘由是这样子都:前些天李总理在山西开一个钢铁煤炭行业的会议,说到中国现在的钢产量很大,世界第一,然而却连圆珠笔笔尖上的钢珠都生产不了。我们怎么理解总理这话呢?天朝乃世界制造第一大国,怎么不会造圆珠笔呢?

我从材料技术的角度评论一下。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传统工艺需要分开进行处理加工。为了满足出口的需求,国内制笔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一体化生产设备,以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国外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要求相对更高,国产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必须依靠日本进口易切削不锈钢线材。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从而形成了我国当前圆珠笔产量第一,但核心材料和设备却大量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

圆珠笔头的生产对加工的精度、材料的选择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笔头上不仅有小“球珠”,里面还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每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笔头书写的流畅度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别以为圆珠笔小东西,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产能过剩。用来形容一些传统行业,像钢铁,轻工,煤炭等。但要真实情况是,中国过剩的是低端的产能。而高端产能却远远不足。圆珠笔的钢珠就是这样的例子。 

2015 摄影小结

2015年可以说对摄影开始成熟冷静的看待的一年。从对器材的狂热退烧到欣赏少数几个
小众玩意。摄影学习也开始慢慢关注人文以外的其他题材。去年最大的收获是开始对以
形式为主的照片有点感觉。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看了Joel Meyerowitz的作品。他的
Cape Light, A Summer’s Day, Tuscany我翻了又翻,越看越喜欢,并开始领会到利用
光线和颜色来营造气氛可以做到如此有诗意。对于纯风光形式主义照片,仍然不是我的
菜。但是在观看这些作品中领会到构图的平衡,透过光线来表达情绪,这些技巧让我受
益良多。


2015年专心拍了一个project。 Lawrence series拍在波士顿北面一个后工业化的城市
。刚开始这个题材的时候主要想走庸俗的套路:拍出这种镇的颓废和破旧。拍了几个月
以后发现小镇在颓废中也有生命力。就像墙角中生出的野花。尽管被经济发展和繁荣所
遗忘,但是有的小镇还是顽强地活着。后来这变成了系列的主要思路。


在街拍上也转移了题材。喜欢上Surrealism和Lyricism的元素。不自觉地老做Saul
Leiter的copycat.  在传统的写实人文照里,开始学习加入隐喻和神秘。遗憾的是今年
上街的次数不多。


今年对我影响蛮多的几本摄影集:
Cape Light, Joel Meyerowitz:  用光,气氛
Divided Soul, David Alan Harvey: 人文,光线,颜色
For a Language to Come, Takuma Nakahira: 末日感, 逆光
Hong Kong Yesterday, Fan Ho: 禄来黑白人文的经典
Utatane, Rinko Kawauchi: 另一个用禄来拍彩色生活照的日本摄影师。以小清新为特点
Saul Leiter 和 Andrea Kertesz是百翻不腻,没几个礼拜不看就会想着拿出来翻翻。
陆元敏的<<胶片时代的上海>>也是很有意思。喜欢他用Lomo随意扫街的情趣。


器材就稍微说说。大部分黑白照还是135胶片。机器有OM-1, Hexar-AF, TC-1, Canon
QL17。后来把时间大部分放在禄来的上手。很喜欢。任何能够把拍照的速度降下来的机
器,都是好机器。今年刚把大部分135胶片机卖了,只剩下ql17和禄来。又添加了
Pentax 67。准备让拍照变得更慢些。


Photography is not about what is shown in the photo. It's about what the photo makes you think.


 分类贴点照片算个留念吧。

Lawrence, MA series:


















Street, Surreal or not
















Geometry in life








Emo-scenery






最后贴一张 Brother and Sister。摄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没有family的支持和
理解,也就没有动力和理由继续下去。